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> 2003年第13期
编号:10400266
小儿唇裂1例术后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观察及护理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2003年第13期
     【文献标识码】 C 【文章编号】 1606-8106(2003)13-2071-01

    小儿唇裂手术是口腔科常见手术,绝大部分病人在学龄前进行手术。我科做此手术年龄在12岁以下者均行全麻插管静脉氯胺酮复合麻醉,术后返回病房,全麻清醒后少数出现过恶心呕吐、烦躁等不良反应,从未出现过锥体外系反应。但是在最近出现1例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人,本文就此病人的护理观察报告如下。

    1 病例介绍

    患儿,男,5岁,2002年3月因先天性左上唇Ⅱ°唇裂收入院。患儿营养中等,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、胸片、血、尿、大便均正常,常规口腔准备。在全麻插管下行唇裂修补术,手术持续3h,术中顺利,安返病房,全麻未醒,2h后全麻完全清醒,血压12/7kPa,体温37.3℃,脉搏90次/min,呼吸22次/min,呼之能应,闹着要喝开水,能忍受未作处理。术后医嘱:静脉补液5%GS500ml、3∶1250ml、0.2%甲硝唑液100ml分别加氨苄青霉素针、抗血纤针、维生素C针,于术后4h输液完毕,无不良反应,患儿较安静,直至术后10h,夜班护士巡视病房时,突然发现患儿双眼凝视上翻,四肢抽搐,角弓反张,颈项强直,口吐白沫。测血压正常,心率100次/min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存在。

    2 观察与护理

    立即采取舌拉出口外、吸氧,症状仍不缓解,询问是否有癫痫发病史,家属否认,后经麻醉科,小儿神经内科会诊,考虑为氯胺酮的迟缓反应,立即肌注鲁米那针50mg,5min后又静脉推注安定针5mg,症状稍有改善,20min后又行安定针5mg静脉推注并予吸氧,半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,患儿 安静。为确保诊断,眼底检查视乳头有轻度水肿,做CT检查颅内未见异常,最后确认为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,静脉滴注20%甘露醇液70ml,每6h1次,然后每12h1次,至术后第二天停20%甘露醇,患儿生命体征正常,住院20天,未留下任何后遗症,痊愈出院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小儿全麻常用氯胺酮,氯胺酮的镇痛作用强,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抑制作用,又有兴奋作用,一方面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大脑皮层传导,另一方面又兴奋延髓网状结构和大脑边缘系统,出现麻醉作用快,持续时间短(肌注维持20~30min),静脉注射1min左右起效,维持浅麻醉状态10min左右,但完全清醒需2~3h。我们所遇到过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常见为恶心、呕吐、不安,术后发生锥体外系反应者,临床上极少见,但也曾有过报道。因此,要求护士不但要掌握术后常规护理及并发症,而且要了解麻醉用药的作用、副作用,迟缓反应,做到心中有数,尤其对小儿全麻清醒后除常规护理外,仍需延长观察生命体征、神经精神症状的变化并详细记录。如出现双眼上翻、口吐白沫、四肢抽搐、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应考虑氯胺酮所致。应立即进行抢救,肌注鲁米那针、静脉推注安定针、吸氧等,防止因锥体外系反应加重脑缺氧,致使脑细胞的损害。故护士应加强责任心,不可因清醒后而放松观察,特别对门诊小儿小手术用氯胺酮的病人,应最少住院1天,以免发生意外。观察期间,要求护士更要多巡视病房,认真细致的观察,及时发现,防止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。

    作者单位:331100江西省丰城市医院五官科

    (编辑李年令), 百拇医药(周爱秋)